top of page
楊建華

在筆墨中立定的精神-楊左棠的書法藝術

已更新:2023年9月19日

想為楊左棠寫文章是我多年的心願。 左棠,名門之後,江南才女也。 乃父楊建侯先生是著名書畫家、美術教育家。 他生前是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人品高尚,藝術精湛,學術淵博,桃李滿天下。 現今活躍在江蘇畫壇多位書畫名家皆出自建侯先生門下。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我作為「揚子晚報」的文化記者,曾數次採訪他老人家。 在南師大對面高坡的平房裡,我見到了這位形瘦卻神采奕奕的老老師。 他侃侃而談,談藝術、談人品,說到他對學生的關心尤其令人感動。 也說到楊家先人為官清廉的故事。 明代,有一個地方縣令姓楊,為官清正廉潔。 有人向他行賄,送上金銀元寶並信誓旦旦地說:「此事只有你知我知,放心收下,勿要推辭。」楊縣令指著天地,正色道:「除了你知我知, 還有天知地知。豈能說只有你知我知?」遂拒絕賄逐客。 這便是楊家祠堂起名為「四知堂」的緣由。 近二十年過去了,建侯先生講的這個典故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 在楊老家我還見到了其夫人蔣秀珊老師,端莊福態,勤儉持家,她是一位中學教師。 也見到了才華洋溢,善做「燈謎」既而鑽研詩詞並頗有成就的楊左平,他是左棠的弟弟。 最近,楊左平出版了「八十七神仙卷」題畫詩1320首,令人驚嘆! 但我未見到楊左棠,因為她是知青,上山下鄉「修地球」返城後成家立業另居他處了。 楊建侯先生是徐悲鴻的學生。 繼承乃師從教兢兢業,耗盡「燈油」照亮學生前程。 他給我的印象彷彿是一部讀不透也難讀懂的經典,又像是一座蘊含無數藝術寶藏的大山,一座難以望其項背的山峰。 正是: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楊左棠的書法端莊秀麗,功力深厚,充滿書卷之氣。 她自幼受父薰陶,耳濡目染,自非一日之功。 父親教導說:「人有一技之長,一生受益無窮。」鼓勵她畫畫寫字。 字寫好了則畫幾筆蘭花,蘭花是寫出來的。 字寫好了,蘭花自然就能更好。 左棠銘記在心,躬行實踐。 數十年如一日硯池耕耘,先從唐楷入手,再研習隸書、行書。 進而草寫、篆書。 在多年研習的基礎上,近年來集中攻“行草”,成就斐然。 2007年秋天,江蘇美術館舉辦了「楊建侯遺作展暨楊左棠書法展」引起轟動。 觀者如雲,贊者不斷。 著名書法家言恭達先生評論道:讀楊左棠書法,似乎感受到傳統意義上的「古典理性」的靈秀之風,領悟字裡行間所傳達的審美理想——崇尚簡穆、流美、透逸與平和 。 江蘇省政協主席、時任江蘇省委副書記的張連珍親自為展覽寫序。 其中寫道:左棠是省海洋與漁業局的普通幹部,和我早已相識,我十分敬佩她。 她善良真誠,勤奮好學,樸實無華,我覺得她是個不平凡的女性。 她在完成本職工作之餘,幾十年如一日,朝夕臨池寒暑不輟學、熟讀碑帖,池水盡墨,艱苦跋涉書法之路。


左棠在藝術上立定精神、孜孜不倦地追求,耐得寂寞探求藝術真諦,這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是何其難能可貴! 他常把自己當做一個“學生”,把精心創作的書法作品如交作業般的恭恭敬敬地捧到一些書家面前請教,其真誠憨態,簡直就像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 難怪,左棠在其作品後往往落款:六十兒童楊左棠。 保持一顆童心,保持一位藝術家的清正乃是十分寶貴的。 有一年去外地參加筆會,左棠手不離案奮筆疾書,一場又一場。 並沒有按數量,更沒有按「尺寸」收取報酬。 她不停地為別人寫字,終於同行中有人講話了,毫不客氣地催促她擱筆,不要再寫了! 當左棠看到眼前仍然站著幾位等候索字的老人,那期望企求的眼神望著她。 左棠說什麼也要滿足人家要求。 當求者手捧左棠「墨寶」時,感動地連聲「道謝」。 這就是楊左棠。


近年來,楊左棠潛心臨習並創作了一批書法作品,洋洋大觀,美不勝收。 長卷中有老子《道德論》全文、孫過庭《書譜》、智永《千字文》,陶淵明《桃花園記》等經典作品。 那功力深厚的行楷字,可謂字字肌珠,一絲不苟。 南藝博導黃惇教授評價曰:「左棠女史,楊公建侯先生小女,自幼耳濡目染,善書取左軍一脈,臨黃庭經、靈飛經甚勤,亦曾用功子昂《道德經》也 。今觀其所書《道德經》,凡五千言,無一筆苟且。今天下物慾橫流,能有此靜穆者鮮矣。」乃父建侯先生的學生、徐州書畫院院長的馬奉信 先生說:「左棠女史以超人之執著,頑強之毅力,潛心於書學研習。朝夕臨池,寒暑不輟學,其精神感人至哉。予觀此冊《道德經》臨本,用筆遒美 俊逸,沉穩多姿,於端莊秀麗中,蘊含朗逸之致。規矩方圓中不乏閒雅之姿。轉折方圓,提按頓挫,筆路清晰,毫不含混。字裡行間,時有清氣溢出。噫嘻 !臻乎此有談何易矣。


左棠書藝正值壯年,前程遠大,可以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左棠成為書法大家之日當不在遠。


(本文被刊登在2009年《東方藝林》做專題報道)



8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與書法戀愛

小時候常常不情願地為父親磨墨,更沒有想自己以後會如痴如醉地愛上藝術。 1979年,當我結束了11年蘇北生活,返回南京時,我已是兩個兒女的母親,生活工作擔子壓得我憔悴不堪。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我確定了書法為我終生追求。 我曾拜過蕭嫻老人、尉天池老師,練了許多年的隸書和楷書、行...

Commenti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