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吃,離不開味道;玩,離不開味;穿,離不開味;文化藝術裡都離不開味。 我們舌可嚐出滋味,鼻可嗅出氣味。 感覺好的,我們將它歸於甜,反之歸於苦。 在書法藝術中,講究味是一種既不甜也不苦,是一種意味的味, 是一種趣味。 即在紙上看到的黑白世界,能使你在精神上產生愉悅,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愉悅。 一幅耐看的書法作品,一定有一種特殊魅力,深深吸引著欣賞者,刺激著你的心靈, 使你產生種種感悟,種種聯想,種種味道。 這就是一種意境, 即意味、趣味、韻味、雅味,即書味。 有意則書出味,有味則魅力存矣。 藝術作品之魅力是長久的,是可以跨越國界的。 書法魅力與其他藝術有共同性,都從其他藝術中汲取的,其本源是仰韶時代刻陶,線條刻畫,即代表一種含意。 三千多年前有了甲骨文、金文,再發展為篆、隸、魏、楷、草、行。 這麼長時間,中國文字不管如何變化,仍保存了方塊型。 在方塊裡變,多種線條都在方塊裡。 在永字八法中是側、勒、努、趯、策、掠、啄、磔。 在一個方塊中有八種筆畫,八種筆法,然後形成許多有變化的字,就能形成各種美感。 我們要感謝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 書法藝術包括兩個基本要素:筆畫和結構。 漢字都由線條組成,線條形成結構,形成文字,其中,裡面變化許多。 線條與結構何種重要? 表面上看,線條是很簡單,在每個字中的變化不易被人注意,而結構變化很多,亦很直觀。 書法家各人有各人的線條,即使是同一人的線條在其他字裡線條又不一樣。 我們需要認真體會線條的魅力。
線條與結構產生魅力,是線之運動成為了藝術。 在線條中又有粗細、濃淡、乾枯。 它不是僵化不變的。 如果失去運動,就好比木材。 如果是樹木,由於生長在土裡,有著陽光雨露,它是在生命運動中,所以是活的,有生命的,是生動活潑的。 缺少變化,則如同死蛇,則毫無生命。 活蛇就有生命力。 首先要有漢字的魅力,它是書法的根。 線條的無窮變化,所以才有魅力。 例如甲骨文特有的線條和趣味,又例如金文由於刻在金屬上,線條就是金文特點,是圓渾的。 篆書都是一個個的,單一的,但互相對應,有運動感,筆畫都是動的。 例如毛公鼎,散氏盤,可看作是金文中的草書。 從文字演進來看,隸書有藏頭雁尾。 一開始是由中鋒逆入,像春蠶頭,尾是翹的像雁尾,這就是隸書特有的筆法。 到了楷書,八種筆法都具備了。 書法的變化,就是從文字變化來的。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徵和觀念。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風範。 晉人尚韻,是那個時代的必然。 魏晉人超脫,唐人尚法,各種書體都具備。 當時詩歌是格律,法度甚嚴。 宋人尚意。 意就是意趣,逸性。 比起宋人水墨畫,乃宋人興起的, 到元代又發展了,與宋人尚意有某種聯繫。 美感觀念的改變也是書法的基因。 書法歷史,是觀念演變的歷史,形成的風格也不同。 大藝術家,就是改變人們對藝術的觀念。 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改變了人們對於美的觀念。 王羲之創造了美的觀念。 他們確定了書法美的一種程式。 之後,都跟他學習。 但不能是一種模式。 王獻之繼承與發展了王羲之。 明末清初,王鐸學大王,但它又發展,形成了新的觀念,影響到後來。 顏真卿獨樹一格。 張旭,懷素,都開闢了一個新的境況。 書法昌盛時代,一定是百花齊放,是多種風格的。
筆法包括執筆方法,運筆方法。 例如中鋒,側鋒。 還有筆運中形成的筆勢,筆法的走向,往哪個路線走去,形成怎樣的趨勢,就產生了動感。 還有筆意,筆勢形成的內在美感,形成一種精神氣質。 書法筆法是在變化中發展出來的。 石濤說過,一法變萬法,由簡單發展到無限。 八法,就是線條變化。 點,很重要,是線條的凝聚,它是獨立的筆法。 繪畫中有十八描、蘭葉描等等。 其實,書法中八法是概括說的。 豐富與發展都是無限的。 我們最初看到的是物質。 筆法、筆勢、筆意,內在、外在互相關聯著,內在、外在形成一個總體。 書法形成的是物質條件和精神氣質。 牛骨、龜甲、絹等物資載體之不同,形成的效果也不同。 篆刻是刻在骨頭上的, 就形成了篆刻。 書法,最多的是宣紙和毛筆。 而毛筆最早是硬毫。 元代,明代開始有了羊毫。 由於有了筆和紙,就產生了特殊的效益。 古人云,不知用筆,焉知用墨? 文房四寶中, 筆是首位的。 墨在南宋時用濃墨。 北宋米芾開始用乾墨,例如研山銘。 雖用濃墨,也有乾墨在裡面。 明代董其昌用淡墨。 墨還有宿墨、焦墨。 墨性有其自身的變化。 不僅如此,古人雲,疏離走馬,密不通風。 墨的聚散,也能產生不同的感覺。 顯示出墨之變化,要有虛的觀念,聚在一起時,不僅是濃淡, 也能產生變化的節奏。 虛與實,無實,虛怎麼來? 一張紙是虛的,寫了字就是實。 要建立此意識。 老子雲,知其白,守其黑,也是虛和實的結合。 一幅作品,字中線條有點,有面。 例如,一豎筆畫,兼於中、側鋒之間,這是很重要的觀念。 如狀如算子,沒有大小變化,就不會有虛的感覺。 沒有變化就不美。 虛不是簡單的無,它不是零。 有實與其作對比的存在。 虛靠實來。 寫到某字很快很枯,就是虛。 虛旁邊要實。 虛不是空,不是無。 沒有筆法的實,就沒有虛。 例如山水, 山和水形成一個概念。 事物,事和物形成另一個概念。 虛實就是對偶範疇,書法形成美。 傳統美,是民族的氣質。 用筆怎麼才叫美? 無固定的框架。 中華民族用筆,更主張強其骨, 此為美。 它不是簡單的硬,是一種內在的力量。 這與我們民族歷史觀念有一定關係。 油畫、水彩畫也有虛實。 我們的虛實,有我們民族的特質。 外國抽象畫派也是美,它只表現一種感覺,一種不確定性,它不以客觀對象為基礎。 漢字形式美,與數千年美學觀念有關。 貝多芬田園交響曲,中國有春江花月夜,各有其美,都是各民族特殊環境下產生的。 羅密歐、茱麗葉與梁山伯、祝英台不能相提並論。 我們不能 因書法不表現具象,就有意把字寫成具象。 我們需要加強書法特有的魅力,就要加強功力。 為何看到好的書作就感到興奮? 是因為書法的魅力所在。
父親楊建侯先生說過,好的藝術作品要具備三個條件,首先,引人入勝;第二,耐人尋味;第三,回味無窮。 我想這就是魅力的基因吧。
乙未暮秋 楊左棠書於金陵
Comments